高中必修二發(fā)達的古代農業(yè)知識點總結
《發(fā)達的古代農業(yè)》是高中歷史必修二的內容,這一課講述了古代中國農業(yè)經濟的基本特點和土地制度。 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發(fā)達的古代農業(yè)知識點總結,歡迎大家閱讀。
發(fā)達的古代農業(yè)知識點梳理
發(fā)達的古代農業(yè)難點知識點
1、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樣的?這段戲詞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(yè)經濟的什么特點?
解題關鍵:理解“你耕田來我織布”的含義。
思路引領:先歸納出戲詞中反映出來的現象,然后根據現象歸納出古代農業(yè)經濟的特點。
答案提示:向往男耕女織的生活,反映出我國古代農業(yè)生產自給自足的特點。
2、請你談談開發(fā)這些“邊際土地”的利弊得失,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?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?
解題關鍵:辯證分析開發(fā)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。
思路引領:分析墾荒的原因,然后由墾荒的原因和影響得出我們應該汲取的教訓。
答案提示:開發(fā)邊際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,在農業(yè)科技發(fā)展水平低的情況下,為了養(yǎng)活這么多人口,只能采取墾荒的方式。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、環(huán)境惡化。我們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,二是要提高農業(yè)發(fā)展的科技水平。
發(fā)達的古代農業(yè)知識鏈接
考古遺址中反映的早期農業(yè)情況
我國農業(yè)出現的時期,大約是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早期。其中黃河流域的裴李崗文化、磁山文化和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,都屬于這個時期。這些地方的農業(yè)都有明顯的進步性。
位于河南新鄭縣西北7.5千米的裴李崗遺址,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石斧、石鏟、石鐮、石刀、石磨盤和石磨棒等。石斧和石鏟可用于砍伐和挖掘,石鐮可用于收割農作物,石磨盤和石磨棒是進行谷物加工的工具。這些工具集中反映了當時的農業(yè)生產狀況。裴李崗遺址的年代,經碳十四測定,其數據為公元前5495~公元前5195年。
位于今河北省武安縣南20千米的磁山遺址,發(fā)現的石器很多,共有三百多件,與農業(yè)有關的工具有石斧、石鏟、石磨盤和石磨棒等。這個遺址的文化堆積中,值得注意的是,在第一文化層中發(fā)現了157個長方形灰坑,其中有62個發(fā)現有糧食堆積。在第二個文化層中,發(fā)現188個長方形灰坑,其中有18個發(fā)現有糧食堆積。這些糧食均已腐朽,堆積的厚度,現存0.3~2米,共有10個窖穴的堆積厚度在2米以上。這些糧食出土時部分顆粒清晰可見,不久風化成灰。根據標本灰象分析,發(fā)現有粟的痕跡。估計這些儲存的糧食,很可能就是粟。這是我國目前發(fā)現的最早的古代糧食作物。磁山遺址的年代,經碳十四測定,其年代大致在公元前5405~公元前5110年,距今七千多年。
位于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村的河姆渡遺址,文化遺存很豐富。經發(fā)掘,出土了大量的骨器、木器、石器、陶器等,還出土了骨耜和木耜。尤其是骨耜,制作水平高,數量多,是當時主要的農業(yè)生產工具。同時,還出土了很多稻稈,有的稻谷和谷殼、稻稈、稻葉形成的堆積層,厚度有20~50厘米。稻谷經鑒定是人工栽培的秈稻,是我國目前發(fā)現的最早的稻谷。河姆渡遺址的年代,大約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左右。
中國農業(yè)文明
由于中國是大陸國家,中華民族只有以農業(yè)為生,而商業(yè)和手工業(yè)都是農業(yè)的補充。中國古代文明就是在長江、黃河等適合發(fā)展農業(yè)的大河流域發(fā)展起來的。直到今天從事農業(yè)的人口仍然占中國人口的多數。在農業(yè)國家,土地是財富的根本基礎,所以貫穿在中國歷史中,社會、經濟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總是圍繞著土地的利用和分配。
中國古代文明中的國家政治精神也體現著農業(yè)精神,表現為重農抑商,以農為本。中國古代農本經濟的根本特點,是在最大限度上實行自給自足,為謀生而非為牟利,為消費而非為交換。手工業(yè)和商業(yè)同在當時整個社會經濟中占絕對優(yōu)勢的農業(yè)相比,是末,不是本。
夏商農業(yè)生產工具
夏商時期的農業(yè)生產工具以石器和骨器為主。反映夏文化的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、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和其他同類遺址中,都發(fā)現了當時的實物。偃師二里頭遺址發(fā)現的石器中,有石斧、石鐮、石刀、石鏟等;還發(fā)現了骨器,有骨鏟和其他骨制工具。在東下馮遺址也有石斧、石鐮、石刀、石鏟等農業(yè)生產工具出土。其他同類遺址所發(fā)現的器物,大體情況也是如此。由于木器易于腐朽,在考古發(fā)掘中夏朝至今未發(fā)現木質生產工具。不過在商朝遺址中,都發(fā)現有木耒痕跡。據史書記載,夏朝應該是有木耒的。當時人們在從事農業(yè)生產時,砍伐就用石斧,啟土時用木耒、石鏟,收割時用石鐮和石刀等。從商朝的考古發(fā)掘情況看,安陽殷墟1958—1959年發(fā)掘出土了二百三十多件石質生產工具,其中鐮、刀、斧的比例最大。
關于青銅農具問題,長期以來,商代的青銅農具出土甚少,只有零星發(fā)現。1976年殷墟婦好墓中發(fā)現了大量青銅器,其中青銅鏟7件,屬于農業(yè)生產工具;還有銅錛共9件,但是否用于農業(yè)生產還是未知。1963年、1974年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商朝遺址中,也發(fā)現了一批青銅農具,有臿2件,斧1件,錛5件,斨4件。在鄭州關外商朝煉銅遺址中,發(fā)掘出土了鑄造銅镢的陶范。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青銅農具的數量僅三十多件。這與當時農業(yè)生產的需要相比,與石器、骨器相比,數量顯然太少。所以,目前只能說明商朝已使用青銅制造的農具,但在農業(yè)生產中起不了主要作用。
西周的主要農具
西周的農具種類與商代大體相同。起土農具仍是木耒、木耜與石鏟。雖然木耜的刃部可以裝上石刃或骨刃,但出土農具中仍罕見套在木耜上的石刃或骨刃,說明西周時期的耒、耜基本上仍全是木制的。傳世文獻談到西周耒耜的很多,如《詩經·周頌·良耜》:“畟畟良耜,俶載南畝。播厥百谷,實函斯活”;《詩經·小雅·大田》:“大田多稼,既種既戒。既備乃事,以我覃耜。俶載南畝,播厥百谷”;《國語·周語》:“周制有之曰:列樹以表道,立鄙食以守路。國有郊牧,疆有寓望,藪有圃草,囿有林池,所以御災也。其余無非谷土,民無懸耜,野無奧草。不奪民時,不蔑民功”。因為耒、耜是最主要的農具,所以耒、耜成為當時農具的統(tǒng)稱或代稱。
中耕除草的農具主要是鏟(時稱“錢”)、鋤(時稱“镈”),收割農具主要是鐮與铚。铚是割穗的短鐮。鏟、鋤、鐮、铚,絕大多數都仍是石、骨、蚌器。石、骨、蚌的鏟、鐮、铚出土的數量都很多,如長安張家坡西周遺址出土石鏟23件,骨鏟82件,蚌鏟7件,石鐮2件,蚌鐮88件,石铚68件,蚌铚178件;長安客省莊西周遺址出土石鏟1件,骨鏟61件,蚌鏟2件,石鐮2件,蚌鐮2件,石铚66件,蚌铚13件;磁縣下潘汪西周遺址出土石鏟26件,骨鏟2件,蚌鏟30件,石鐮12件,蚌鐮76件,石铚6件,骨铚2件,蚌铚11件。青銅農具偶有所見,如洛陽下瑤村西周墓發(fā)現一件青銅镈;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晚期或東周早期虢國墓也出土一件青銅鍤。鐵農具尚未見。
商周時農作物的種類
商周時的農作物種類,有屬于谷類作物的黍麥等,也有屬于經濟作物的桑麻等。記載商朝谷物品種的資料,主要見于甲骨文。但甲骨文中所記的谷物名稱的字,至今也并沒有全部認識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的《甲骨文編》所收的四千多字中,屬于谷物的有黍、麥、禾、粟等。在商代以前,稻谷的生產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。稷是比較重要的一種谷物。在文獻記載中,稷常與黍字連稱。黍和稷這兩種谷物很相近,但黍有粘性,稷沒有粘性。所以,在商朝,主要糧食作物黍、稷、麥、稻等都有了。
到了西周,農作物的種類就更加豐富,后世的主要農作物都已具備。黍,俗稱大黃米?!对娊洝分v谷物種類常以黍為首,可見其地位重要?!墩撜Z·微子》“丈人止子路宿,殺雞為黍食”,可見黍為待客細糧。稷,周人稱始祖為后稷,又以社稷為國家的代稱,可見稷在周人心目中有很高地位。稷是黍的一個變種,一般常指稈上無毛,散穗,子實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,有時作為粟的別稱。麥,在周代已是主要糧食之一。周代糧食品種已有大麥、小麥之分,主要供蒸煮后粒食。麻,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,麻稈可以為薪燭。除此以外,麻子也是糧食的一種,周人將麻與禾、麥并稱,說明麻很受重視。稻,周代時南方、北方都有大量種植。
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和逐漸普及
春秋時期已有鐵農具出土,如陜西雍城秦故都春秋中期貴族墓出土鐵镈(鐵鏟),湖南長沙楚墓出土鐵鏟、鐵口鋤等。但出土的鐵農具數量不多,器類也很簡單,說明春秋時期還只是使用鐵農具的早期階段。
戰(zhàn)國時期,石、骨、蚌器農具開始逐漸為鐵器農具所取代。河南輝縣固圍村戰(zhàn)國墓葬出土的179件鐵器中,包括:犁4件,镢()4件,鋤36件,鏟10件,鐮1件。河北易縣燕下都22號墓出土戰(zhàn)國時期鐵器65件,其中包括:镢()6件,鋤1件,鐮1件,鏟1件。河北易縣燕下都44號墓出土戰(zhàn)國時期鐵器65件,其中包括:鋤1件,4件。河北興隆縣壽王墳戰(zhàn)國冶鐵遺址出土各種鐵范87件,其中包括:鋤范3件,鐮范2件,镢()范47件。撫順蓮花堡燕國遺址出土鐵器近80件,其中包括有:镢()60件,鋤2件,鐮2件,鎬1件。河南洛陽戰(zhàn)國糧倉遺址出土鐵器126件,其中包括镈4件,鐮29件,15件,鏟13件。
同期出土的石器農具、骨器農具、蚌器農具較少,說明戰(zhàn)國時期,鐵器農具已開始逐步取代石、骨、蚌器農具。鐵器手工工具和鐵器農具的廣泛應用,直接導致田土的大量開墾。
兩漢時期的鐵農具和牛耕
秦漢時期已較廣泛使用鐵農具與牛耕,人們認識到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是發(fā)展生產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?!尔}鐵論·水旱》說:“農,天下之大業(yè)也;鐵器,民之大用也。器用便利,則用力少而得作多,農夫樂事勸功。”
考古發(fā)現西漢鐵農具的地區(qū),黃河流域有甘肅、內蒙古、寧夏、陜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東,長江流域有云南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蘇,珠江流域有廣西、廣東、貴州。此外,還有遼寧、福建等邊遠地區(qū)。主要鐵農具因地而異??偟恼f來,主要有犁鏵、鏟、鎬、鍬、鋤、鐮、耙、刀等。犁有大、中、小多種類型,適用于不同的地質和耕作要求。在不少地方還發(fā)現了鐵犁壁,這是在耕地時使用的一種幫助翻土、碎土的裝置。西漢鐵犁壁的發(fā)現,證明了我國使用此種農具的時間比歐洲要早一千年左右。西漢初期,牲畜比較缺乏,牛耕尚不普遍。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說:“夫民之為生也,一人耜耒而耕,不過十畝。”大約在漢武帝以前,耕作方式仍然以使用人力為主。為了促使牲畜繁殖,封建國家對盜馬與盜牛者給予嚴厲處罰。武帝初年,民間牛馬的數量有了很大增加,許多地區(qū)“牛馬成群,農夫以馬耕載,而民莫不騎乘”。牛耕的主要方式是二牛抬杠,即《漢書·食貨志》所說的二牛三人的“耦耕”。但在一些“地勢溫濕,不宜牛馬”的地區(qū),農民仍然用人力耕作,負擔而行,勞累而寡功??脊刨Y料表明,東漢鐵制農具出土地區(qū)比西漢進一步擴大,新疆等地也發(fā)現了犁鏵。從出土的畫像石和壁畫可以看到,東漢耕犁的結構比西漢也有了改進。江蘇睢寧雙溝東漢畫像石牛耕圖中的犁鏵,裝在犁床之上另一部件的前端與犁箭交叉,表明可以上下移動,用于控制深淺。從上述圖中可看出,當時已用牛環(huán)、牛轡導牛,因而圖中只繪刻一人扶犁驅牛。這種牛耕方式已超越二牛抬杠式階段。東漢末年,應劭在《風俗通義》中說:“牛乃耕農之本,百姓所仰,為用最大,國家之為強弱也。”由此可見牛耕在當時農業(yè)生產中的重要地位。
曲轅犁
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,回轉困難,耕田費力。江東農民在長期的水田生產實踐中創(chuàng)造了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。它有重大改進:①長直轅改成短曲轅。犁架變小、重量變輕,便于回轉,操縱靈活省力。②增加了犁箭、犁評,可以自由升降,調節(jié)深耕或淺耕,犁評“進之則箭下,入地也深;退之則箭上,入地也淺”,應用自如。犁箭,俗稱犁柱,貫穿犁底和犁轅(彎曲的木杠),犁箭從犁轅上的孔穿過,和犁轅配合在一起,調節(jié)犁鏵入土的深淺。這種犁出現后逐漸推廣,成為最先進的工具。這是唐代勞動人民對耕犁的重大改進。
高中必修二發(fā)達的古代農業(yè)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:
3.高一歷史必修2《發(fā)達的古代農業(yè)》練習試題
高中必修二發(fā)達的古代農業(yè)知識點總結




